我在2002 年完成理學士學位後,深深被生物醫學研究解決人類健康重大挑戰的潛力所啟發。我在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從事前列腺癌研究的一段重要經歷,激發了我對了解這種疾病背後的生物機制的熱情。我的研究專案著重於改善前列腺癌的生物標誌物檢測晶片,但我發現自己對這種疾病的起源和分子途徑更感興趣。當時受限於研究設備,渴望能有一個世界級的平台來深入研究腫瘤生物學。當時參加了中大陳小章教授的客座講座,讓我看到了尖端醫學和合作機會。受到中大世界級資源與頂尖科學家並肩工作的機會的激勵,我於 2009 年把握機會加入生物醫學學院 (SBS)(當時隸屬解剖學系)。在陳良教授的指導下,我開始了博士學位之旅,深入研究核受體在前列腺癌中的作用。
從2009年到2012年,我在SBS的博士研究集中在孤兒核受體TLX及其在前列腺癌發展和激素抗性中的作用。在陳教授的指導下,我研究了TLX如何調節閹割抗藥性前列腺癌的癌症幹性和雄激素不敏感性。陳教授的指導改變了我,教會我實驗設計、批判性思維和清晰的科學溝通技巧。早期的實驗並不符合我們的假設,但陳教授鼓勵我追蹤最引人注目的觀察結果,這在第一年結束時澄清了我的研究方向。這項工作後來在 《The Journal of Pathology》 和《Oncogene》上發表了極具影響力的文章,為我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了基礎。陳教授親自教授的技能,包括動物解剖、外科手術技術和前列腺癌的病理學,對我現在的工作仍極具價值。他致力於將學生與外部資源聯繫起來,也磨練了我建立學術網絡的能力。
SBS 的合作文化進一步豐富了我的經歷。曹之憲教授、黃聿教授、陳文樂教授、鄭詩樂教授、陳揚超教授、趙暉教授和姚曉強教授等慷慨地分享了他們的專業知識和資源,並鼓勵了我。一年一度的SBS研究日,教師和博士生展示他們的工作,擴闊了我的視野,並培養了互相學習的文化。此外,中心實驗室設施的先進設備平台和專家技術支援大大提高了我的實驗技能。這種充滿活力和支持的環境,結合先進技術的應用,使我具備了癌症生物學和臨床前研究的實踐專業知識,為我應對複雜的生物醫學挑戰做好了準備。
為期三年的博士課程是我學術和職業旅程的基石。科學思維、研究方法、數據分析和科學寫作的嚴格訓練,使我能夠獨立領導項目。我憑著前列腺癌方面的博士研究獲得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和助理研究員職位(2013-2017 年),隨後在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臨床創新研究中心(CIRC)擔任獨立職位。我在那裡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團隊,專注於癌症免疫微環境研究。SBS奠定的基礎使我作為首席研究者(PI)獲得了八項競爭性資助,並與臨床專家密切合作,發表了30多篇關於癌症生物學的高影響力論文。
課程強調建立人際網絡,這也為我提供了國際機會,包括 2022 年在南洋理工大學擔任高級客座學者。我在攻讀博士期間培養出的導師技能同樣具有轉化作用。作為獨立的 PI,我在過去幾年指導了五位博士後研究員、九位碩士生和兩位博士候選人。中大積極支持博士生參加國際頂級研究會議。2010年,我在攻讀博士學位的第一年就參加了首次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ACR)年會,「癌症研究拯救生命 」這個激勵人心的主題一直鞭策著我致力於推動腫瘤研究和改善患者治療效果。
現時我作為醫學院外科學系的助理教授,致力於開發前列腺癌的創新診斷工具和新型治療靶點,從而推動生物醫學的發展。我的研究重點是揭示前列腺癌的耐藥性和免疫微環境的分子機制,並着眼於臨床應用。吳志輝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何善衡泌尿中心團隊對改善泌尿外科疾病管理有著共同的願景,透過與他們緊密合作,我希望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更好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尤其是針對耐藥性前列腺癌。
我亦致力於指導博士後研究員和博士生,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裝備他們應對癌症生物學,尤其是前列腺癌的挑戰。我也致力於拓展國際合作,特別是在亞太地區,以加速研究進展。通過融合創新研究、教育和轉化工作,與臨床專家攜手合作,我希望能夠貢獻突破性的成果,讓癌症患者直接受惠。
吳丁蘭教授於2025年加入中大外科學系
吳丁蘭教授於2012年博士畢業
與陳良教授(左二)團隊合影於2010年聖誕派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