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插入关键字
传送中
吴丁兰,生物医学学院博士毕业生

我在2002 年完成理学士学位后,深深被生物医学研究解决人类健康重大挑战的潜力所启发。我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前列腺癌研究的一段重要经历,激发了我对了解这种疾病背后的生物机制的热情。我的研究专案着重于改善前列腺癌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晶片,但我发现自己对这种疾病的起源和分子途径更感兴趣。当时受限于研究设备,渴望能有一个世界级的平台来深入研究肿瘤生物学。当时参加了中大陈小章教授的客座讲座,让我看到了尖端医学和合作机会。受到中大世界级资源与顶尖科学家并肩工作的机会的激励,我于 2009 年把握机会加入生物医学学院 (SBS)(当时隶属解剖学系)。在陈良教授的指导下,我开始了博士学位之旅,深入研究核受体在前列腺癌中的作用。

从2009年到2012年,我在SBS的博士研究集中在孤儿核受体TLX及其在前列腺癌发展和激素抗性中的作用。在陈教授的指导下,我研究了TLX如何调节阉割抗药性前列腺癌的癌症干性和雄激素不敏感性。陈教授的指导改变了我,教会我实验设计、批判性思维和清晰的科学沟通技巧。早期的实验并不符合我们的假设,但陈教授鼓励我追踪最引人注目的观察结果,这在第一年结束时澄清了我的研究方向。这项工作后来在 《The Journal of Pathology》 和《Oncogene》上发表了极具影响力的文章,为我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基础。陈教授亲自教授的技能,包括动物解剖、外科手术技术和前列腺癌的病理学,对我现在的工作仍极具价值。他致力于将学生与外部资源联系起来,也磨练了我建立学术网络的能力。

SBS 的合作文化进一步丰富了我的经历。曹之宪教授、黄聿教授、陈文乐教授、郑诗乐教授、陈扬超教授、赵晖教授和姚晓强教授等慷慨地分享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资源,并鼓励了我。一年一度的SBS研究日,教师和博士生展示他们的工作,扩阔了我的视野,并培养了互相学习的文化。此外,中心实验室设施的先进设备平台和专家技术支援大大提高了我的实验技能。这种充满活力和支持的环境,结合先进技术的应用,使我具备了癌症生物学和临床前研究的实践专业知识,为我应对复杂的生物医学挑战做好了准备。

为期三年的博士课程是我学术和职业旅程的基石。科学思维、研究方法、数据分析和科学写作的严格训练,使我能够独立领导项目。我凭着前列腺癌方面的博士研究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和助理研究员职位(2013-2017 年),随后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临床创新研究中心(CIRC)担任独立职位。我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团队,专注于癌症免疫微环境研究。 SBS奠定的基础使我作为首席研究者(PI)获得了八项竞争性资助,并与临床专家密切合作,发表了30多篇关于癌症生物学的高影响力论文。

课程强调建立人际网络,这也为我提供了国际机会,包括 2022 年在南洋理工大学担任高级客座学者。我在攻读博士期间培养出的导师技能同样具有转化作用。作为独立的 PI,我在过去几年指导了五位博士后研究员、九位硕士生和两位博士候选人。中大积极支持博士生参加国际顶级研究会议。 2010年,我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第一年就参加了首次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癌症研究拯救生命 」这个激励人心的主题一直鞭策着我致力于推动肿瘤研究和改善患者治疗效果。

现时我作为医学院外科学系的助理教授,致力于开发前列腺癌的创新诊断工具和新型治疗靶点,从而推动生物医学的发展。我的研究重点是揭示前列腺癌的耐药性和免疫微环境的分子机制,并着眼于临床应用。吴志辉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何善衡泌尿中心团队对改善泌尿外科疾病管理有着共同的愿景,透过与他们紧密合作,我希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尤其是针对耐药性前列腺癌。

我亦致力于指导博士后研究员和博士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装备他们应对癌症生物学,尤其是前列腺癌的挑战。我也致力于拓展国际合作,特别是在亚太地区,以加速研究进展。通过融合创新研究、教育和转化工作,与临床专家携手合作,我希望能够贡献突破性的成果,让癌症患者直接受惠。


吴丁兰教授于2025年加入中大外科学系


吴丁兰教授于2012年博士毕业


与陈良教授(左二)团队合影于2010年圣诞派对

返回列表